话世杂谈 | 谁动了我的个人信息
文章字数:4000 阅读时间:10min
前段时间,我陆续接到了来自辽宁鞍山、四川宜宾的两通骚扰电话。此外,一个定位于印度尼西亚的来电锲而不舍地在静音下响了55秒钟。
在那之前,主题为“校园助学金申请表内容”的邮件一年内三番两次从邮箱弹出,正文里大摇大摆杵着“点击打开查看”六字,下划线蓝色加粗,只等着屏幕前的一次点击。
朋友圈内赫然出现校园内商业街超市“农梦园”投放的广告,好友在下面点赞评论:“这个投放也太精准了8.”
打开QQ空间,农大周边高校的新鲜事悉数呈现,记得初入学时还被推荐戴上的标有“中国农业大学”的头像装饰环。
而放下手机走出房间:
“美女,对健身感兴趣吗?”
“有时间来试听课吗?”
“想考托福雅思吗?”
“有出国意愿吗?”
……
“在这填个表呗!”
发传单的小哥一路紧追猛赶,一张简陋的A4纸被塞了过来。姓名、手机号、微信号……歪歪扭扭的笔迹悉数映入眼前,小哥戳着联系方式让我顺手填一填,美其名曰“方便联系”。
他们确实尽职尽责地联系了我。
从冬天到次年春天,与他们那些我并不相熟也从未想要对话的“朋友”一起。
朋友圈好友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线上或线下,仿佛整个人光天化日之下暴露无遗。
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信息泄露及保护已被多次提起,在此不再赘述。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使网络上,尤其是手机端的信息去向愈发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个性化定制内容和广告是因为个人信息被“偷”造成的吗?哪些内容会被何人掌控,它们又将被用于何处?
01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50个。但对于何为“个人信息”或是“个人隐私”,各国似乎没有统一的界定。不过,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如腾讯、知乎等,在隐私条款内对其有着同样的定义(见文末附注):这通常是指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而在我们日常交流中,“个人信息”也泛指与自然人网上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包括网络用户行为。
2018年11月末,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情况。测评显示,10类App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而在隐私政策方面,47款App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其中34款没有隐私条款。
2019年1月27日,《2018网络隐私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发布。数据显示,安卓手机APP100%会不同程度获取手机隐私权限,iOS手机APP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比例为90%。一些不必要的用户隐私数据正在被APP获取。其中,投资理财类应用获取手机隐私权限最多,其平均获取的权限数量为17.2项。
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也让隐私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很多APP都在收集用户的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报告显示,2018年下半年,有24.9%的安卓APP已经通过用户使用身体传感器收集用户的生物信息。
02
在屏幕下滑过程中看见广告,我们内心不免会感到烦躁,但同时也常会惊讶于应用对用户属性的定位之准确。
广告的投放依据是什么呢?
精准而大量的广告投放归功于用户画像的构建。用户画像的本质是消费者特征“可视化”,也即对用户“贴标签”。在协议允许范围内,用户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条浏览都会被一一记录在案。
根据用户不同的画像特征,应用会将相应广告进行推广。
以微信为例,阅读《微信广告系统介绍》可知:首先,广告引擎会深度挖掘用户数据库,从“高活跃度”、“常参与广告互动”两个评分维度精选第一批高质种子用户。以这些用户为位点,腾讯将挖掘一批与之兴趣相同的高质量好友。此后,若“高质种子用户”对该广告进行点赞或评论,其好友看到该广告的概率将提升。
也就是说,如果常在朋友圈/空间出现的广告并非你的style,那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你的票圈好友属性与喜好。
朋友圈中的广告(可滑动查看)
《腾讯WE+营销体系服务平台个性化管理》细则提到,用户的任何聊天记录和在朋友圈发布的原创内容不会被用于生成画像。而基于注册信息及行为数据(如购买游戏装备等)生成的用户画像仅会用于广告系统自动匹配投放广告,不会被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可以看到,腾讯对部分个人信息在广告中的使用划定了明晰的界限。但这同时也代表着,即便生活中的你是一个热爱晒自拍的美少女,出于安全考虑将自己性别改为男,出于人际考虑将账号借给朋友吃鸡,不久后你也将有可能在朋友圈的广告内看到诸如“是男人,就要玩xx游戏”的网游小贴士。
游戏类广告
当然,这样的情况是可以手动避免的——在不更改个人信息的前提下。
在《腾讯广告个性化管理》的“个性化服务设置”一栏中,用户可以选择性地在未来六个月里分别关闭根据其信息、与广告主的互动、用户类别、广告主提供的信息展示的广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用户在六个月中再也看不到广告。腾讯表示,“在关闭该项服务期间,您仍可能收到普遍投放的广告。”
通过阅读腾讯对四类可关闭个性化广告定制的解释,可以了解到,腾讯还可能会通过用户与广告主的互动记录展示广告,这包括了关注广告主的公众号、点赞或评论其曾投放的广告等。同时,若在注册广告主网站时用到了手机号,用户也可能在该手机号注册的微信朋友圈里见到广告主的身影。
此外,从《腾讯隐私政策》中可以读到,客户通过客服或参加腾讯举办的活动时所提交的信息(如,参与线上活动时填写的调查问卷中可能包含的姓名、电话、家庭地址等信息)会被腾讯收集;同时,使用微信时“共享的照片包含的地理标记信息”也可能被腾讯记录,以便其“提供相关服务”。
可以说,信息一旦上交,便在一定程度上不再由我们做主。
03
单个应用内部的广告推广不难理解,那么何当我们在某个应用进行搜索后,相关广告会立刻铺天盖地出现在其他应用界面内。
在知乎、微信公众号甚至黄油相机内可见到同样的广告(可滑动查看)
部分应用会在隐私政策中明确表明自己“将使用Cookies来提升使用体验”。在这里,“Cookie”类似于一把钥匙,其对应的(存于服务器端的)保险箱里存有用户名、密码、浏览内容、浏览时间等一系列用户信息。应用通过调取Cookie,以“递交钥匙”的方式代替“搬运箱子”,从而减小传输内容大小,降低服务器压力,优化用户体验;同时,应用也凭此获取用户口味,从而构建了用户画像。
在pc端,Cookie被用作记录用户上网信息的标识;而在移动端,利用设备标识(IMEI、UDID、mac地址等)也可达到相同目的。
安卓系统的使用者在首次开启一个APP时,时常可能看到这样的询问:
识别码全称为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简称为IMEI。这个看起来有些眼熟的名字正是我们俗称的手机序列号,其意义正如同手机的身份证编码。多数应用会向使用者请求设备信息的使用权,而广告商则通过分析数据实现信息的精准投放,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安全起见,我们可以通过删除Cookie来“撕掉标签”,部分浏览器的无痕浏览功能也可提供选择性删除Cookie的服务,以保证基本效率。
Cookie泄露导致的安全问题自不需言说,选用可靠的应用软件更显得十分重要。诞生最初为提高效率的Cookie与为优化体验而生的广告联盟本身无罪,对此感到过度焦虑大可不必,但二者应用的界限确值得人们在探索中进一步明确清晰。
而手机系统,以IOS为例,从第五代开始,IOS逐步禁止了应用对IMEI、UDID、mac地址等设备标识的获取(在IOS系统中,前往「设置」-「隐私」-「广告」,轻触可开启「限制广告追踪」),在便捷与安全的平衡中也做出了部分妥协,但天平远未达到最终的静止。
04
我们的信息将被用于何处?
微博说:
……您已知悉并同意:在现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微博运营方可能会将您非敏感的个人信息用于市场营销……其中也包括您在采取授权等某动作时选择分享的信息,例如当您新增好友、在动态中新增地标、使用微博的联络人汇入工具等。
微博运营方对微博内容(微博内容即指用户在微博上已发布的信息,例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享有使用权……微博运营方有权对用户使用微博服务的行为及信息进行审查、监督及处理,包括但不限于用户信息(账号信息、个人信息等)、发布内容(位置、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商标、专利、出版物等)、用户行为(构建关系、@信息、评论、私信、参与话题、参与活动、营销信息发布、举报投诉等)等范畴。
网易云点出:
用户可能需要通过发表评论等各种方式向网易公司提供内容。在此情况下,用户仍然享有此等内容的完整知识产权。用户在提供内容时将授予网易公司一项全球性的免费许可,允许网易公司使用、传播、复制、修改、汇编、改编、再许可、翻译、创建衍生作品、出版、表演及展示此内容。
无奈也好,不在意也罢,花一秒时间点击标有“同意”字样的按钮,我们交出的或许远比想象的多。
05
诚然,各大平台在隐私条款里明确了用户信息的获取及使用目的,但“知情同意”的机制仍在大数据时代遭遇严峻冲击。
有研究表明,用户仅阅读一年中使用的网络服务的隐私条款就要花费244小时的时间(即便是这篇推送恐怕也不会有太多人有耐心读到这里)。
而在真实生活中,用户往往将条款一扫而过便点击同意,既不认真阅读更难以了解其内容,加之在多数情况下,为获得产品服务,用户往往除点击同意之外别无其他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隐私声明沦为一纸空文,用户相应的权利在一定程度被上架空。
如用户使用网易云音乐软件或服务,即表示用户与网易公司已达成协议,自愿接受本服务条款所有内容。此后,用户不得以未阅读本服务条款内容作任何形式的抗辩。
这听起来有点霸道,知乎的说法会委婉一些。
一旦您使用或继续使用知乎产品/服务,即表示您同意我们按照本指引处理您的相关信息。
如果您拒绝提供下述信息……不影响您正常使用知乎核心业务功能,但我们无法向您提供某些特定功能和服务。
对部分应用而言,用户可以不同意,前提是终止使用。
微博是这样说的:
如用户对本服务协议或协议的任何部分存有任何异议,应终止注册程序(或停止使用微博服务)。
同时,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创新利用的途径和目的通常难以在收集之时为人所预知,口袋条款大行其道。
正如某APP在不可抗力条款中写道:
本服务条款所指不可抗力包括……及其他合法范围内的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尽管许多应用皆在条款中注明,如条例有更改必会以醒目的方式通知。然为遵循法律要求,条款往往冗长晦涩,给用户和机构带来了沉重负担,使为“使知情”而设计的机制触碰了用户接受程度的天花板,无奈反弹。
更遑论,笔者在网易云音乐的服务条款中看到:
网易公司有权判定用户的行为是否符合本服务条款的要求,如果用户违背了本服务条款的规定,网易公司有权中止或终止提供其网易云音乐服务。
网易公司不会公开或透露用户的注册资料及保存在网易云服务中的非公开内容,除非网易公司在诚信的基础上认为透露这些信息在以下几种情况是必要的:……(5)根据本条款规定或者网易认为必要的其他情况下。
即便如此,许多云村粉丝(包括笔者在内)仍愿意继续使用网易云。毕竟网易云的用户体验相对较好,略显专横的条款似乎也“并不影响正常使用”。并且好容易训练出的合拍口味不是一天搭成的,“那么多红心歌,离了网易云又能去哪。”
退一万步说,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那些小小的服务条款入口,又真的去阅读了呢?
不单是用户,部分平台也为隐私声明的呈现形式犯愁。或许正如学者兰道(Susan Landau)所言,隐私声明非为人类使用而设计。
06
“互联网比你更懂得自己。只要上网,你就是大数据的一部分。”
在大数据的视角下,每个人都以信息的集合体存在着,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信息于个人和时代的价值。随着信息作用之重与日俱增,用户体验的提升与个人隐私泄露的碰撞矛盾加深。同时,人们对海量信息的收集扩张了相关法律法规的潜在适用范围,这也使个人信息有效匿名化变得更加困难。
2018年9月10日,个人信息保护法被正式列入全国常委会规划。
文中例举到的微信、知乎、微博、网易云等只是互联网海洋万千应用中的寥寥几个,却也是普遍现状的代表——其实,作为同类软件中下载量较高的“佼佼者”,它们的相关条款相对完善。当面对某些“N无”软件时,对信息去向保持警惕于我们而言则更为重要。
在技术浪潮的裹挟中,用户对其个人信息或许面临全面失控的局面。
科技发展是把双刃剑,安全与便捷难以完全兼得但也亟需取得平衡。从全球范围看,加强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隐私权与企业发展权的平衡至关重要。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适应新的环境与规则,更成为了需要我们重视、思考并付诸实践的紧迫问题。
别让自己的电脑门户洞开,穿着衣服走路总比裸着上路来得自在。对于极其私密、重要的信息,也许我们真的需要做到“藏好自己,做好‘清理’”。
附注(可滑动查看)
[1]在我国,个人隐私作为法律概念最早出现于1982年l0月1日起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但这一程序法并未对个人隐私的涵义做出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的通知》(公通字〔2013〕12号)中规定:“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公民的姓名、年龄、有效证件号码、婚姻状况、工作单位、学历、履历、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或者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信息、数据资料。”
[2]国内部分网站(腾讯、知乎等)对“个人信息”的界定:
个人信息指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
个人敏感信息则是指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歧视性待遇等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银行账号、通信内容、健康生理信息等)。
[3]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2019年1月25日宣布,App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不得收集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收集个人信息时要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示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并经个人信息主体自主选择同意;不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与用户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2018年9月10日,个人信息保护法被正式列入全国常委会规划。
[4]《关于广告》条目入口存在于腾讯隐私政策第十条里,点击该条目下“如何管理您看到的广告”跳转《腾讯广告个性化管理》,从这里可以进入《腾讯WE+营销体系服务平台个性化管理》。
参考(可滑动查看)
[1]王达,伍旭川.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8(04):78-81.
[2]刘宇晗.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J].中国律师,2014(02):63-65.
[3]汪路成.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管理的冲突及对策[J].浙江档案,2013(09):21-23.
[4]http://www.huishoubao.com/news/15404.html
[5]http://www.ce.cn/cysc/zljd/gd/201811/28/t20181128_30890203.shtml
[6]http://news.haiwainet.cn/n/2019/0125/c3541083-31487445.html?baike
[7]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8-09/10/content_2061041.htm
[8]各种隐私条款
文字 | 黄麟雅
编辑 | 江 畅
责编 | 黄麟雅 赵娅楠 徐 颖
调查 | 今天你捏脸了嘛? |
岁末 | 叮咚,一份2018pyq高光合集等待查收|
现场 | 黑白灰《破阵子》|
周三映像 | 长安之年 |
特辑 | 初十快乐! |
设计 | 灯月娱君 |